疫情讓我們更深刻地向內審視,更多地關注健康、家庭、精神與心靈層面的東西。人們也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是線上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舞臺藝術。所以,我認為未來的重點仍然在線下、在劇場里。這是劇院的主業(yè),是我們的核心方向。
主講嘉賓
張利
嘉賓簡介
張利 中演演出院線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執(zhí)行董事兼總經理、廣州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并擔任中國演出行業(yè)協會常務理事、劇場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劇院管理和演出院線運營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劇院行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但是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劇院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使命并沒有改變。國慶期間,國內演出市場出現難得的火熱景象,令人振奮,但困境仍然存在。面對挑戰(zhàn),劇院必須為時代發(fā)聲,積極創(chuàng)新求變。只有抓住后疫情時代的新機遇,主動注入新動能,才能為劇院帶來全新的生機,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困境
全球演出產業(yè)鏈與演藝系統(tǒng)循環(huán)被破壞
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已經進入了常態(tài)化階段,中演院線所運營的劇院從5月29日開始線下演出至今已舉辦了近400場,包括一些戶外演出。
對于深受疫情影響的劇院行業(yè)來說,我認為面臨的危機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疫情對全球演出產業(yè)鏈與演藝系統(tǒng)循環(huán)的破壞。由于疫情影響,國際交流處于停擺狀態(tài),國內外很多藝術機構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全球最大的古典音樂經紀公司、我們曾經的合作伙伴哥倫比亞藝術家經紀公司和太陽馬戲團這樣的實力演藝機構都有停止業(yè)務或申請破產這樣不好的消息接踵而來,全球演藝行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演藝市場格局可能也會發(fā)生重大變化。
二是可能出現的中短期文化投資和文化消費乏力。疫情波及整個經濟大環(huán)境,各國政府可能會減少對文化的投資和藝術的補貼支持,以及消費者因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預期而減少對文化的消費,這些都會直接間接對劇院的運營產生影響。但是,今年國慶期間國內演出市場的數據還是很讓我們振奮的。我很高興看到觀眾對藝術的興趣依然濃厚,紛紛走進劇院觀看演出。當然,演出市場的恢復離不開多方利好政策。9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印發(fā)《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劇院等演出場所觀眾人數原則上不得超過劇院座位數的75%,為演出市場回溫奠定了基礎。
三是國際交往受政治、地緣以及經濟爭端影響而減少。有人說,今年是體驗經濟的寒冬,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繼續(xù)蔓延,加上擔心2020 年冬季可能出現的全球第二波疫情,“傷口”會越來越大,現場演藝產業(yè)這個聚集消費型領域可能就會是“最早受困、最晚解脫”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演出市場更需要資源的交流,所以我們也在積極與國外優(yōu)秀劇院線上對接,希望能呈獻更多國際水平的劇目給國內觀眾。
機遇
疫情推動劇院向“生產型”轉型升級
疫情是危也是機,在特殊的時期更需要文化的力量來凝聚人心,共建信任,構建全人類的命運共同體。
首先,更多開展線上演藝活動的同時,也堅定了我們做好線下主業(yè)的信心。疫情也讓我們更深刻地向內審視,更多地關注健康、家庭、精神與心靈層面的東西。人們也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是線上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舞臺藝術。所以,我認為未來的重點仍然在線下、在劇場里。這是劇院的主業(yè),是我們的核心方向。
其次,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加豐富劇場的經營。天橋藝術中心前幾年就在打造全天候開放,多模式運營,從演出場所向藝術空間轉變,開展藝術講座、藝術展覽、文創(chuàng)開發(fā)運營、藝術市集,讓更多人走進劇場,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這樣的探索非常有益,值得很多地方的劇場借鑒。
此外,疫情對劇院開始向生產型轉型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有句古話,與其臨淵羨魚,莫如退而結網?,F在中國已經恢復演出,但國際文化的交流還在一段時期內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加強了原創(chuàng)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前,我們同時有音樂劇、舞劇、話劇等8部作品在啟動制作,最早的一部音樂劇《靈魂擺渡》將于11月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音樂劇《圖蘭朵》、話劇《鐘南山》都在創(chuàng)作中。所以,原創(chuàng)作品創(chuàng)作正是一個好的時期,相信越來越多劇場正在向生產型、品牌型、市場型、開放型轉型升級。
突圍
線上線下結合商業(yè)模式如何走?
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直屬企業(yè),我們還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利用互聯網實現了在云端持續(xù)發(fā)聲,建立了云端歌劇院,播放演出視頻。同時,4月我們創(chuàng)作了中國首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兩幕演出有超過29萬人觀看;今年5月,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四海一家,攜手中國歌劇舞劇院,共同運營全國首部線上首演音樂劇《一愛千年》,在線播出觀看量突破40萬;5月9日,廣州大劇院十周年院慶發(fā)起全球藝術家云端10小時直播活動,累計觀看點閱人數1.3億人次;6月和7月,佛山大劇院在佛山歷史文化地標祖廟和梁園舉行了2場“藝游佛山云上音樂會”,直播在線總觀看量超36萬。
疫情期間催生出的線上模式對演出市場影響深遠。線上演出已經不再是過去僅擺放一臺手機進行直播的模式,更多的是提供多機位、多場景的沉浸式體驗。線上演出已經開始逐漸摸索出了屬于自己的內容與生存方式,隨著線下演出的逐步恢復,相信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也許會催生出更多的商業(yè)模式。
這次疫情檢驗了過去幾年現場演藝業(yè)創(chuàng)新思變的能力,并引起了大家對數字化能力、服務能力、藝術價值等的一系列反思和評估。把產業(yè)的未來塑造得更可持續(xù)、更完善已成為我們的共識。接下來,劇院可以探索借助互聯網渠道創(chuàng)新打造觀眾線上線下聯動新體驗,在演出內容、體驗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發(fā)力,適應疫情過后觀眾藝術需求和藝術欣賞的新變化。繼續(xù)探索線上演出模式,在總結疫情期間積累的線上內容制作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創(chuàng)新,用線上流量帶動線下增量,讓線上模式能夠既不影響線下的市場,又能為線下產品帶來更多的市場效率和經濟效益。
此外,還要注重線下活動的內容研發(fā),打造優(yōu)質觀劇體驗,通過提高演出票附加值、發(fā)放消費券等方式引導和培育市場,吸引更多人走進劇場;深入探索與成熟的互聯網資源進行合作的模式,開展更多跨領域合作,探索更多盈利模式,充分釋放品牌優(yōu)勢,實現多元發(fā)展。
來源|佛山日報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