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在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歷程中,英勇不屈的佛山人民眾志成城、浴血戰(zhàn)斗,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
值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特別組織青年記者走進佛山大地上的抗日戰(zhàn)爭歷史遺跡,與廣大市民一道,追尋老一輩佛山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戰(zhàn)故事,感悟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見證滄桑的歷史巨變,澎湃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強大力量!
又見名城作戰(zhàn)場,勢危累卵潰南疆——1938年,一系列事件將三水蘆苞卷進了華南地區(qū)抗戰(zhàn)的驚濤駭浪之中。當時,廣州、南海、三水相繼淪陷,韶關成為戰(zhàn)時省會。作為北江、蘆苞涌航運樞紐的蘆苞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空前突出,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河班在風浪中穿行,愛國青年在風浪中成長為華南地區(qū)的抗日鐵流;潛伏的地下黨員麥少華帶來《新華日報》等進步書刊,將黨的宣傳陣地建到了敵人眼皮底下;一衣帶水的源潭、三江,革命老區(qū)在游擊戰(zhàn)中發(fā)展壯大;還有老鴉崗一戰(zhàn),中國軍民同仇敵愾,挫敗侵華日軍過江西進、沿江北上的囂張氣焰。
80多年過去,波詭云譎的諜戰(zhàn)、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蕩氣回腸的圍殲戰(zhàn)……依然銘懷在后人心中,他們的足跡,早已成為這片土地上永不磨滅的紅色坐標。
麥街諜影:暗戰(zhàn)中的信仰之光
蘆苞,這座一度被譽為“小廣州”、北江航運帶上的千年古鎮(zhèn),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三度淪陷,卻始終沒有彎下那鋼鐵般的脊梁。
麥街6號,就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
麥街6號。
這是一座青磚建成的房子,約3米寬、10米長,依次分為大廳、睡房、澡房、廚房等,當?shù)厝税堰@種結構的房子稱為竹筒屋。三水淪陷后,麥街6號成為中共黨員開展活動的秘密據(jù)點。在里屋,有一個木質的小閣樓,據(jù)說是當時地下黨員收發(fā)電報或者秘密集會的地方。2019年,這里被確認為中共三水縣工委機關、中共西江特委機關舊址。
通過現(xiàn)場走訪和查看史料,我們認為原因有三:
原屋主是一位華僑,華僑群體在中國革命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地理位置優(yōu)越,位于蘆苞鎮(zhèn)蘆苞墟與胥江祖廟之間,曾經商鋪林立并且背靠北江各大小渡口、碼頭,三教九流之徒來往頻仍,易于開展秘密活動和情報工作。侵華日軍三度攻占這里都無法長久駐軍,群眾抗戰(zhàn)基礎深厚。
蘆苞水閘舊照。
史料記載,時任西江特委書記劉田夫,相中這里水網密布,來往船只多,就創(chuàng)建了游河班。他在船上對抗日干部進行培訓,目的是為了擺脫特務的追蹤和日軍的轟炸。
北江特委副書記鄧楚白也曾駐點蘆苞鎮(zhèn)麥街6號,負責指揮南三番工委及其所轄的兩支武裝隊伍。到1941年,西江特委為加強對駐三水的黨組織和抗日前線工作的領導,也將特委領導機關遷至這里。
革命斗爭的星星之火,指引著淪陷區(qū)青年的前行。歸國華僑麥少華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麥少華、陳明燊,二人都是抗戰(zhàn)時期在三水的中共地下黨員。
三八書店舊址,三八書店后因防汛需要已經拆除。
1938年,在麥街居住、年僅15歲的麥少華在地下黨員李靜音、葉滌如的幫助和關懷下,閱讀了《蘇聯(lián)的婦女》等革命書籍。1940年4月2日,麥少華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麥少華接受組織委派,到蘆苞墟冠芳茶樓開辦三八書店并擔任領導工作。
麥少華晚年的口述稿。
三水區(qū)委黨史研究室至今收藏著一份麥少華本人晚年的口述稿《戰(zhàn)斗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當時,三水西南已經淪陷,黨的活動重點放在蘆苞、樂平一帶,三八書店除了銷售一些小型日用品,主要銷售《新婦女》《新華日報》《大眾哲學》等進步書籍,借此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和進步思想,爭取愛國志士和進步青年對中共的認識及支持。
信仰的利劍在斗爭中磨礪,如噴薄的曙光,刺破重重烏云。
1941年,地下黨組織將麥少華安排到三水縣政府政工隊工作。1943年夏,麥少華奉調特務大隊工作,主要負責抄寫敵偽情報。一次,當時被稱為“蘆苞皇帝”的歐芳的大兒子歐桂良指使其爪牙將一批子彈偷運到淪陷區(qū),麥少華及時揭露了這一陰謀。
1945年9月,麥少華根據(jù)組織安排到范湖墟中心小學當教師,以教師工作為名作掩護,秘密印發(fā)革命傳單。1949年10月,三水、南海解放,麥少華奉命到佛山警備司令部接收當?shù)赝练说奈溲b。次年夏,麥少華又以軍事代表身份回到三水開展接收電話所工作。
解放后,麥少華馬不停蹄投身新中國的建設。
為人稱道的是,麥少華的丈夫陳明燊,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地下黨員。
1940年夏,組織把陳明燊派到三水國民兵團當訓政員。隨后,陳明燊當上了兵團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第二小隊隊長。在多年抗戰(zhàn)中,陳明燊多次上戰(zhàn)場殺敵。1948年,陳明燊負責將當時的粵桂湘邊縱政委兼司令員梁嘉安全轉移到了四會。
1949年8月,為迎接解放,陳明燊與中共南三花工委抽調黨員沈革、沈柏星、陳正宇、金敬以及珠江地工委直接委派的張云等成立黨支部,積極進行策反工作,爭取三水縣保警大會第二中隊起義。解放軍南下到境時,二中隊交出武裝。
夫妻倆結束了十年的潛伏生涯,又馬不停蹄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為革命事業(yè)終生奉獻。隨著城市發(fā)展,三八書店早已湮滅無蹤,但是,在2019年,蘆苞鎮(zhèn)通過大量搜集歷史資料和求證當時在世的知情人士,最終確認了麥街6號為抗戰(zhàn)時期的中共三水縣工委和中共西江特委機關舊址。
為偉大復興:每一戰(zhàn)都蕩氣回腸
麥街6號的故事遠未結束,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這里迸發(fā)出炎黃赤子矢志報國的磅礴偉力。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解讀和實地走訪,一段更為壯闊的激情歲月向我們走來。
早于1939年9月,中共西江特委決定成立中共三水縣工委,在蘆苞、樂平、南邊一帶都有地下黨員開展活動,并逐漸在南海、三水交界的官窯、源潭、大旗頭村等地秘密組建抗日隊伍。當時源潭一帶許多年僅十多歲的少年參加了游擊隊下屬的“鬼仔隊”,協(xié)助搜集情報、運送物資、宣傳抗日。
何偉在1944年加入“鬼仔隊”。(歷史資料圖)
到1945年1月25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沙頭(原屬三水,1958年劃歸南海)公開宣布成立獨立第三大隊,隨后取得攻打樂平圩汪偽聯(lián)防隊,夜襲源潭村汪偽聯(lián)防隊和南邊圩汪偽保警中隊,夜襲梁家莊維持會等一連串勝利。
同年5月上旬,珠江縱隊將南??h的大欖、小欖、銀崗、小?,三水縣的源潭、沙頭和桃?共七個鄉(xiāng)聯(lián)合成立南三鄉(xiāng)政建設委員會,并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征糧收稅,宣傳教育。
而一江之隔的老鴉崗,同樣鐫刻著中國軍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不朽榮光。
圖中最高的山就是老鴉崗,早已叢林莽莽。
1938年三水淪陷,縣機關退守蘆苞西河堅持抗戰(zhàn),高200多米的老鴉崗是西河一帶的制高點,因背靠大南山山脈而易守難攻,且東臨北江航道且與蘆苞墟隔江相望,軍事價值十分重要。
當時,距離老鴉崗最近的村頭村等村落聚集了大量難民,三水縣政府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治工作隊有10多位女共產黨員,她們以辦夜校、婦女識字班等形式開展戰(zhàn)時婦女工作,還籌措資金開辦火柴廠,組織難民生產自救,為中國軍民抗擊日寇積蓄力量。
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軍隊的裝備。
到1942年蘆苞第二次陷落期間,日軍順勢渡河侵占蔣岸墟和村頭村,并以老鴉崗為大本營派駐重兵防守,在老鴉崗構筑了鐵絲網、炮壘、戰(zhàn)壕等防御工事,四周還埋設了大量地雷,此外,侵華日軍還在北江西岸設卡放哨,妄圖封鎖西河全線。
為粉碎敵人的意圖,中國軍民曾至少兩次發(fā)起對老鴉崗的戰(zhàn)斗。最后一仗爆發(fā)于1944年4月9日,在長達8個多小時的艱苦戰(zhàn)斗中,終于全殲200多名守軍。
老鴉崗一戰(zhàn),十分激烈。
據(jù)《三水文史》等文獻資料:當時負責進攻的是國民黨一五六師,他們采取南北合圍的方式突破敵人封鎖線,隨后用鋼炮轟擊老鴉崗高地,在密集火力的掩護下向山上沖鋒。戰(zhàn)斗從上午8時許持續(xù)到下午4時許,才終于攻克陣地,殲滅守軍200余人,潛逃的6名日軍也被鄉(xiāng)民擒獲。
這一仗,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從早上到傍晚,他們發(fā)起一次又一次的沖鋒?!贬颗喈敃r才10歲,但他仍記得當時的場景,父母都去搬運傷兵,拿下老鴉崗之后,還給士兵們煮粥水吃。
如今,在距離老鴉崗戰(zhàn)斗遺址最近的村頭村,一座西式別墅仍保留著侵華日軍用機槍掃射留下的彈孔。
岑國強給記者講述這片“子彈墻”的來歷。
房子旁,72歲的岑國強告訴記者,這座西式別墅是他親戚在1938年所建,屋主最近一次回來時還再三地說,以后重修房子,這堵布滿彈孔的墻要保留下來,保留下去。
保留下來,更保留下去——村民樸素而堅定的態(tài)度,在戰(zhàn)火中屹立不倒的“子彈墻”,宛如一頁無聲誦讀的英雄史詩,讓人肅然,讓人動容。
記者手記:它們永不過時,我們初心不改
來到“子彈墻”下,遙望老鴉崗戰(zhàn)斗遺址,只見林海茫茫。這片曾經飽受戰(zhàn)火洗禮的土地,如今田連阡陌,屋舍井然,一片嶺南鄉(xiāng)村歲月靜好的景象。
出入麥街6號的人們,不再小心翼翼,閣樓上的電報機,也光明正大地向來客展示。不遠處的胥江祖廟偶爾傳來祈福的鐘聲,曾經諜影重重的青磚古巷,見證著“小廣州”涅槃重生。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 ,從當下望向歷史,我們更加懂得這習以為常卻又彌足珍貴的生活:這片土地歷盡烽火洗禮,早已開出紅色之花。
從1938年到1945年,蘆苞三度淪陷,但是,“小廣州”打成了廢墟,它始終沒有低下鋼鐵般的脊梁,也始終沒有松開緊握的拳頭。
背后,是愛國的信仰,支撐著人們在硝煙散盡后恢復生產,團結抵抗;是進步的青年,在北江的怒濤中汲取革命思想,在麥街的暗戰(zhàn)里應聲而出,前仆后繼奔赴民族復興的征途。
8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舊需要銘懷這段歷史,更加需要這樣的傳承:在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的信念,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zhàn)的堅定勇敢,在百業(yè)待興時發(fā)憤圖強的進取,在時代發(fā)展時奮勇爭先的擔當——尤其是當我們踏上中國式現(xiàn)代化佛山實踐的新征途,當“四山兩江”“環(huán)兩江”的錦繡藍圖徐徐鋪開,當佛山制造“兩條腿走路”“三箭齊發(fā)”的漫漫征途風正帆懸。
它們永遠星耀長空,我們初心不改。
中共市委黨史研究室 聯(lián)合出品
文/圖 佛山市新聞中心記者楊立韻、實習生劉琛圓
編輯丨朱韻耀